
【媒体关注】《安徽青年报》“仰视历史之光” 专刊聚焦:泾县中学学子书写抗战记忆
9月1日,《安徽青年报》“仰视历史之光”专刊刊发泾县中学高三(1)班学生杨家怡同学的文章《抗战记忆的双重显影》。该同学系宣城市“弘扬中华文明 担当文化使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比赛二等奖获得者。
杨家怡同学在文章中,以家乡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为切入点,将影片《南京照相馆》中的抗战场景与纪念馆内的汉阳造步枪、泛黄战报等实物史料相呼应,通过“镜头与枪膛”“底片与战报”的双重叙事,生动诠释“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筑牢和平基石”的深刻内涵,字里行间彰显出当代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深刻感悟与家国情怀。
此次《安徽青年报》专刊报道,既是对杨家怡同学优秀写作水平与深厚爱国情怀的肯定,也展现了泾县中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校园红色文化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
报道原文:
抗战记忆的双重显影
宣城市“弘扬中华文明 担当文化使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比赛二等奖获得者
泾县中学高三(1)班 杨家怡
抗战记忆的双重显影
夏雨中,我走进位于家乡泾县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一瞬间,脑海中影片《南京照相馆》的暗房红灯与眼前纪念馆里的斑驳步枪交织在一起。影片镜头在化学药水蚀刻的裂痕里,显影出比历史课本更锋利的真相,揭开那被侵略者试图焚毁的记忆。邮差苏柳昌的工号“1213”在红光里像道灼伤的疤痕,这个被迫为日军冲洗罪证的小人物,最终将毒药泼向敌人的眼睛……
当我从影片中回过神来,风已经掀开纪念馆的布幔。我踏入纪念馆,周围的景物如同历史的胶卷缓缓动了起来,一支编号“0643”的汉阳造步枪在射灯下泛起青铜光泽。讲解员说,它曾打穿三只日军钢盔。此刻,它却与《南京照相馆》里那台被子弹打穿的相机构成了奇异的“互文”。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印证了战争的真相需要镜头与枪膛共同守护。
纪念馆的泛黄战报与影片里的底片藏品,在玻璃橱窗内外完成历史拼图。看到“1940年初击毙日军大佐山田某”的电文,脑中便自动切换至苏柳昌冲洗的照片;读到“用竹筒传递军情”的记载,马上浮现暗房老板调换机密底片的特写。
影片里遇难者留念照上缺失的下半截身体,与展柜中战地记者残缺的笔记本,原来都是民族肌体上尚未愈合的弹孔。可是当阳光穿透纪念馆的落地窗,照亮那颗嵌在枪柄上的小小红星时,我突然明白影片诉说的:真正的抗争,始于“我偏要记住”的倔强,就像那面燃烧的“大好河山”背景布,在火海中化作不灭的星子。
走出纪念馆时,暴雨初霁的天空出现双重彩虹。云端仿佛浮现出照相馆老板举起相机和新四军战士扣动扳机的重叠身影。按下手机快门的瞬间,我颤抖的手指和疼痛的眼睛,早已将历史的刻度烙进民族基因。纪念从来都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让快门与枪声都成为和平的基石。那些消逝在暗房与战场的生命,终将随显影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定影剂。雨过天晴,南京与云岭的日光连成一片,照亮所有拒绝被忘记的姓名。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