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淮南高新学校校歌《高新启航》创作说明——立足教育内核,传递精神基因的成长之音
《高新启航》的创作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方向为根本,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为内核,以“向善向上、包容和谐”校园文化为底色,以“办温暖的高品质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目标为追求,融入了“大海气象,松柏精神,家国情怀,阳光自信”的学校精神,最终落脚于“为幸福美好的明天奠基”办学理念。从2025年3月首稿到7月定稿,歌词历经九易其稿,歌名推敲亦经历五轮深度打磨。词作者荆杰与我(李善信)秉持“校歌是学校精神的第一声”的信念,反复斟酌、字斟句酌,最终选定《高新启航》作为最终名称——既因学校地处淮南高新区,更因“高新”二字精准联结了“地域属性”“办学主体”与“教育追求”。以下从命名历程、创作历程、精神提炼、语言适配、未来联结五大维度展开说明。
一、命名历程:五轮推敲,终定“高新启航”的深意
校歌名称是学校精神的第一符号,需兼具“文化辨识度”“情感共鸣度”与“未来指向性”。结合学校实际——我校为淮南高新区管委会创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全称“安徽师范大学附属淮南高新学校”,又名“淮南高新区山南第十一中学”,地处淮南高新区核心区,“高新”二字本就是学校最鲜明的身份标识。荆杰与我先后提出《高新薪火》《向阳生长》《新程·光》《至善远航》《高新启航》五组备选名称,每一轮讨论都紧扣“地域属性”“办学内核”与“成长主题”,逐步清晰方向:
第一轮:《高新薪火》
初拟此名,意在传递“精神传承”的内核(呼应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同时保留“高新”的地域标识。但我们发现,“薪火”更侧重“传递”而非“生长”,与“为幸福美好的明天奠基”的办学理念(强调“起点”与“未来”)略有偏差;且“薪火”二字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稍显抽象,存在“记不住、唱不顺”的潜在问题,故暂存备选。
第二轮:《向阳生长》
此名聚焦“成长”主题(呼应校园文化“向善向上”),语言通俗易记。但进一步讨论发现,“向阳”指向性过窄——若解读为“向光”,易与“感恩教师”等具体场景绑定;若解读为“向善”,又与“高新”二字(学校最核心的身份标签)缺乏直接联结,难以体现“高新区管委会创办学校”的独特性,故未采纳。
第三轮:《新程·光》
尝试用“新程”呼应“成长起点”,“光”呼应“教育温暖”。但名称结构(带间隔号)不符合校歌常见命名习惯,且“新程”“光”均为抽象概念,缺乏与“高新”校名的强关联,难以成为“一听即知是淮南高新区学校校歌”的符号,故放弃。
第四轮:《至善远航》
此名直接引用校训“止于至善”,并以“远航”联结未来,逻辑自洽。但“至善”作为校训原词,对小学生而言理解门槛较高(低年级学生“有点难记”);且“远航”更强调“结果”而非“过程”,与“小脚印→大担当”的成长脉络(强调“每一步的积累”)不够契合,故暂作保留。
最终定案:《高新启航》
在反复对比中,我们重新梳理命名逻辑:
“高新”:既是学校所在地“淮南高新区”的简称,也是“高新区管委会创办学校”的身份标识——校名中的“高新”不仅是地理标签,更承载着“高起点办学、高品质育人”的使命(“高”对应“高品质教育”,“新”对应“为区域教育注入新活力”)。
“启航”:既指向“成长的起点”(如船舰起锚,象征学生从淮南高新区这片教育沃土出发),又联结“未来的奔赴”(船向远方,呼应“为幸福美好的明天奠基”);整体意境:“启航”比“出发”更有仪式感,比“远航”更强调“蓄势待发”的状态,完美匹配“小脚印→大担当→向远方”的成长线——今天在淮南高新区的校园里“启航”,明天在更广阔的天地“扬帆”。
最终,我们一致认为《高新启航》最贴合“地域属性传递、办学使命彰显、成长过程刻画、未来方向联结”的四重要求:“高新”让校歌一听便知是“淮南高新区的学校之歌”,“启航”则让校歌成为“每个高新学子成长的起点之音”。荆杰曾说:“这个名字不是‘选’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我们磨的不仅是两个词,更是对‘如何让校歌成为孩子终身记忆、区域教育符号’的郑重承诺。”
二、创作历程:九易其稿与专业打磨的坚守
校歌创作绝非一蹴而就。从最初的“理念堆砌”到最终的“精神共鸣”,《高新启航》的歌词经历了九轮核心修改,每一轮都围绕“儿童可感知、教育可传递、未来可延续”的目标迭代:
前三轮:聚焦“理念转译”,但因过度使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等抽象词汇,导致低年级学生“记不住、唱不顺”;
中三轮:尝试“场景具象化”,却因虚构“教师系鞋带”“学生做手工”等具体事件,偏离了“普适性”要求;
后三轮(含副歌专项修改):在我的开门弟子——退伍陆军上校卢军的牵线引荐下,有幸得到军旅歌手、音乐制作人、中国人民大学校歌《请党放心》主创人石继群老师的专业指导。石老师以其“将宏大使命转化为动人旋律”的创作经验,提出“副歌需兼顾儿童音域与使命传承”的修改方向,重点对副歌部分进行了两轮细化调整:
(一)第一轮副歌修改(第9稿)
修改前(第8稿副歌): 啊,高新启航,高新启航! 小脚印,大担当,成长路同绽放。 校园是梦想的海港, 童声暖,青春亮,扬帆向远方。 向善向上热情滚烫, 奋进歌声在耳边鸣响!
修改方向:石老师指出,“啊”字的感叹词虽能烘托情感,但可能限制儿童音域的自然表达;“校园是梦想的海港”一句虽有画面感,但“海港”意象稍显抽象,与“小脚印→大担当”的具象成长线(如“脚印”“童声”“青春”)略有割裂。
修改后(第9稿副歌): 高新启航,高新启航! 小脚印,大担当,成长路同绽放。 高新启航,高新启航! 童声暖,青春亮,扬帆向远方。 向善向上热情滚烫, 奋进歌声在耳边鸣响!
调整逻辑:
删去“啊”字,避免音域跳跃,更贴合8-15岁儿童的自然发声;
重复“高新启航”两次(原为一次),强化名称记忆点(校歌名称需在副歌高频出现,形成“一听即知”的符号感);
删去“校园是梦想的海港”,聚焦“小脚印→大担当→扬帆向远方”的成长过程,避免抽象意象分散注意力;
保留“童声暖,青春亮”等具象场景词,确保“孩子能记、教师能唱、家长能懂”。
第二轮副歌打磨(第9稿最终版)
在第8稿基础上,石老师进一步优化旋律与歌词的适配性,重点调整了“成长路同绽放”与“扬帆向远方”的节奏衔接,确保演唱时呼吸顺畅、情感递进自然。最终定稿副歌既符合儿童音域(无大跳音程),又通过“担当”“远方”“热情滚烫”等词,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融入朗朗上口的旋律中。
三、精神提炼:从理念体系到歌词内核的精准转译
校歌的核心使命是传递学校的精神基因。创作团队通过“关键词筛选-意象匹配-情感锚定”三步法,确保每句歌词与办学方向、校训、文化高度契合,让抽象理念从“墙上标语”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可传承”的精神符号。
四、语言适配:从抽象表述到可传唱文本的转化
校歌的生命力在于“孩子能记、教师能唱、家长能懂”。创作团队遵循“三化原则”(口语化、场景化、节奏化),平衡精神深度与传唱性,让教育理念通过旋律自然流淌,成为“口耳相传的成长诗”。
五、未来联结:从当下传唱到终身共鸣的精神延续
校歌的终极价值,在于成为师生“终身携带的精神印记”。创作团队通过“未来视角”的歌词设计(如“扬帆向远方”“奋进歌声在耳边鸣响”),让校歌不仅“唱在今天”,更“留在未来”,成为“跨越时间的成长见证”。
写在最后:校歌的“生长使命”
《高新启航》不是“写出来的歌”,而是“生长中的精神符号”:
今天,它是孩子们课间传唱的旋律,是教师课堂上的情感纽带,是家长听到“孩子成长有光”的欣慰。
明天,它是毕业生聚会时的共同记忆,是职场人遇到困难时哼起的力量,是游子归校时“回家的方向”。
未来,它会随着一代又一代高新学子的脚步,成为“淮南高新区温暖的高品质教育”最生动的注脚,见证“为幸福美好明天奠基”的教育承诺。
愿每一个唱过这首歌的人,都能带着“自强不息”的勇气、“止于至善”的追求、“包容和谐”的胸怀,在属于自己的“远方”,绽放出最美好的模样。
作者:校长、党支部书记兼词作者 李善信
2025年7月10日
附件一:校歌歌词
《高新启航》
作词:荆杰 李善信 主歌 1: 淮河旁,书声朗, 为党为国育栋梁。 校园温暖梦生长, 热爱生活闪光芒。
主歌 2: 松傲立,海容广, 自强为善志高昂。 包容和谐情意长, 家国情怀心中装。
副歌: 高新启航,高新启航! 小脚印,大担当,成长路同绽放。 高新启航,高新启航! 童声暖,青春亮,扬帆向远方。 向善向上热情滚烫, 奋进歌声在耳边鸣响!
主歌 3: 育英才,担国纲, 复兴路上创辉煌。 师生携手同守望, 青春薪火永传扬!
附件二:作者简介
词作者荆杰,山东大学毕业,中共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建策划专家,高级编辑,著名撰稿人,文化策划人,词作家,现任党建头条主任兼主编。获奖作品有,《亮剑鸭绿江》《武周天枢》《刘胡兰颂》《开国将军梁兴初》《大山里的女校长》等几百篇。
词作者李善信,中共党员,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董事,安徽师范大学附属淮南高新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
曲作者石继群,资深音乐制作人,曾担任百余场大型晚会音乐总监、导演,多次在《快乐男生》《中国好声音》等全国性音乐赛事赛区及多种综艺节目中担当评委;创作歌曲百余首,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丶中央电视台、中国军网等媒体播放推送;先后为《非凡英雄》《我是机器人》《火线出击》等多部影视剧创作、配唱、制作过主题曲和插曲;为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创作校歌多首;为中国柒牌、中国巨石等企业策划创作形象歌曲多首。代表作:《守望大别山》阎维文、《等待》曹芙嘉、《这条路》霍勇 费佳、《扎根中国大地》平安、《有我在》小曾等。曾荣立三等功两次、多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军内外大奖!
电话:0553-3937108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三大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