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属下塘实验学校跟岗学习手记:探秘安师大附小 一场生本教育视域下的教育生态革新之旅
一、空间育人:打造情感与知识交融的诗意天地
踏入安师大附小的校园,仿佛走进了一本立体的教育诗集。墙壁上镌刻的师生对话录、泛黄的家书手稿,并非千篇一律的装饰标语,而是精心构建的情感教育磁场。这些承载着真挚情感与深刻思考的文字,如潺潺溪流,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让价值观培育自然地融入校园的每一寸空间。
学校的科技馆生态教育空间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模拟湿地系统里,栩栩如生的飞鸟标本与全息投影技术交相辉映,营造出虚实相生的奇妙氛围;倾斜小屋中,金属轨道与视觉错觉巧妙搭配,将抽象的物理学原理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认知体验。学生们在平衡失调的眩晕中,恍然大悟感官欺骗的奥秘,科学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完成了从知识灌输到认知建构的华丽转身。
二、课堂变革:奏响生本课堂的实践强音
在跟岗学习期间,两节示范课犹如精准的手术刀,为我们剖析了“生本课堂”的实践精髓。管璐老师执教的《潜入冰山岛》,以心理剧这一创新形式,为亲子沟通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上,“情绪温度计”“需求探测仪”等实用的教学支架巧妙登场,将深奥的冰山理论转化为易于操作的心理工具。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全身心投入冲突场景的构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认知重建,生动诠释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魅力。
王田田老师的《观察物体(二)》则以“空间侦探社”的趣味情境贯穿始终。学生们手持小正方体,在重构三维模型的过程中,空间观念如春日幼苗般,从具象操作自然过渡到抽象思维。这种“做数学”的教学智慧,完美契合了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哲学,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们主动探索、建构的认知成果。
三、学术领航:勾勒教育改革的清晰蓝图
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讲座,为我们构建起完整的改革认知框架。张书记关于集团化办学的讲述,让我们领略到资源整合的智慧与力量;赵校长回顾“生本课堂”的改革历程,清晰勾勒出课堂转型的实践脉络,让我们感受到教育改革的艰辛与成就;汪校长分享小学科创课程设计,彰显出跨学科整合的实践艺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新思路;张主任描绘的AI教育图谱,预演了未来教育的技术伦理,引发我们对教育技术与教育本质关系的深入思考。
其中,刘璟老师的《教师的专业读写》讲座尤为引人入胜。她构建的“主题阅读 - 跨界对话 - 实践转化”成长模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让在场的教师们受益匪浅。
四、文化传承: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桥梁
在芜湖市博物馆的考察活动中,文化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真切的具身体验。学生们在青铜器纹样拓印中,亲手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文明的基因;在书画临摹中,与先贤智慧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遗产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从“物”的展示到“人”的培育的升华,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鲜活而宝贵的范例。
五、反思前行:肩负教育实践者的时代使命
此次跟岗学习,不仅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一场教育信仰的深度唤醒。安师大附小的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创新绝非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敬畏与遵循。
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从来都不是单维度的知识传递,而是多声部的生命交响。安师大附小之行,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教育应有的模样——那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共鸣,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话,更是教育者对生命成长许下的庄严承诺。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将成为我们教育生涯的重要基石,激励我们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前行,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之花。(图/文:李云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