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中国教育报》聚焦安师大附属含山实验学校 “第二课堂” 实践

发布:2025-03-28

3月28日,《中国教育报》【评论·观察】栏目刊发文章报道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含山实验学校开展的“田间课堂”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将传统课堂延伸至油菜花田,让学生走进自然、触摸农事,在实践中感悟生命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体现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

这种走出校园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打破了空间限制,让教育回归生活本源,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第二片沃土。”我们希望各附校借鉴附属含山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获得成长滋养。

/uploads/image/2025/03/28/af74e483421dcccaceaa4421279c9d78.png

报道原文:

到“第二课堂”触摸春天

刘钰

/uploads/image/2025/03/28/8953176a9b4922e9d33de08cf004af2d.png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含山实验学校的学生在观察油菜花。通讯员 欧宗涛 许丽 摄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扑入我们的眼帘,也悄然融入孩子的生命底色。在这个稍纵即逝的春天,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含山实验学校带领孩子走出校门,将课堂搬进田野里。孩子们在花海中观察、触摸、感受春日美景的同时,还近距离认知、学习农事。不得不说,这是一次生动的教育实践。图片带给我们触动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还有教育之美、人文之美。

“第二课堂”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是校内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它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能够把社会中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吸纳进来。不同于校内课堂的按部就班、规范有序,“第二课堂”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延展性。它可以发生在乡村田野、公园户外,可以在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展馆,甚至可以在街道巷陌等不起眼的角落。但归根结底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发现和主动设计,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和热情支持。

走吧,在这个动人的春日,带孩子到“第二课堂”去体验、去感受,让他们像明媚的春日一样肆意生长。

【媒体关注】《中国教育报》聚焦安师大附属含山实验学校 “第二课堂” 实践

3月28日,《中国教育报》【评论·观察】栏目刊发文章报道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含山实验学校开展的“田间课堂”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将传统课堂延伸至油菜花田,让学生走进自然、触摸农事,在实践中感悟生命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体现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

这种走出校园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打破了空间限制,让教育回归生活本源,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第二片沃土。”我们希望各附校借鉴附属含山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获得成长滋养。

/uploads/image/2025/03/28/af74e483421dcccaceaa4421279c9d78.png

报道原文:

到“第二课堂”触摸春天

刘钰

/uploads/image/2025/03/28/8953176a9b4922e9d33de08cf004af2d.png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含山实验学校的学生在观察油菜花。通讯员 欧宗涛 许丽 摄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扑入我们的眼帘,也悄然融入孩子的生命底色。在这个稍纵即逝的春天,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含山实验学校带领孩子走出校门,将课堂搬进田野里。孩子们在花海中观察、触摸、感受春日美景的同时,还近距离认知、学习农事。不得不说,这是一次生动的教育实践。图片带给我们触动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还有教育之美、人文之美。

“第二课堂”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是校内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它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能够把社会中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吸纳进来。不同于校内课堂的按部就班、规范有序,“第二课堂”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延展性。它可以发生在乡村田野、公园户外,可以在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展馆,甚至可以在街道巷陌等不起眼的角落。但归根结底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发现和主动设计,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和热情支持。

走吧,在这个动人的春日,带孩子到“第二课堂”去体验、去感受,让他们像明媚的春日一样肆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