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 如何观照教师成长

发布:2025-03-20

校本教研 如何观照教师成长

本报记者 冀晓萍 摄

①教师在开展“以学为核心”的观课。

②观课后研修活动进入议课环节。

③教师在填写观课议课记录表

组图为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中心小学观课议课活动现场。

开栏的话

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在强国建设的重要节点上为教师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好老师周刊自本期起设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栏,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深入解读政策、挖掘典型、分享思想。本期关注为“校本教研”,稿件将在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微信公众号进行移动传播,欢迎评论留言;下期将关注“数字化赋能”,欢迎投稿参与分享。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引擎,如何在校本教研机制中观照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赋能教师教研创新?如何让教师从校本教研中获得持久的发展支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一起发现校本教研里藏着的教师成长密码。——编者

创造适合教师成长的教研文化

陈大伟

扫码观看《观课议课理解与教师参与》

主讲人:陈大伟

校本教研是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研究阵地,但是如果不关注教研文化尤其是教师关系建设,校本教研对教学问题的研究是无法深入的,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近些年,观课议课校本研修,以其在教师文化、教研文化中鲜明的反思性、建设性特征,以及关注教师发展、关注日常问题解决的价值趋向,为教师打造了一条专业成长的致远之路。

那么,观课议课是如何促进教师成长的?

建设互学共学教研文化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程(课堂)现象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活动。其核心是,对校本教研文化的关注与优化。

文化塑造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进而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和方法。观课议课提倡的教师参与文化有三个特征。

一是以“学心”观。也就是说,观课议课参与者要保持谦逊的学习者心态,主动学习了解对方,持之以恒地探索学习。这是基于人的局限性的考量,也是教师幸福生活、学生更好成长的需要。一些校本教研中常存在一种“相互教”的错误理念,即授课教师想要给听课教师示范、听课教师想要指导授课教师,而观课议课致力于建设“相互学、共同学”的教研文化。

二是以“益心”研。从字形上看,研是“开石”,打开“石头”是期望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和氏璧”。观课议课致力于有益的发现,达成有益的改善。

三是以“仁心”议。议课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因为爱自己、爱他人。观课议课主张“爱自己,栽培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致力于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开放对话,立己达人。当教师有了专业成长的动力和需要,就能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用平常方式上有难度的课

观课议课活动中,上课教师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选择自己感到困难的课或尝试探索的课,而不是选择得心应手的课。目的是借助上公开课的机会,找到改善教学的方法,发现和实践新的可能。当然,教研具有境脉特征,以参赛为目标的教研和平常的教研活动,在上课的取向上就会不一样,观课议课倡导的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是教师用平常的准备、平常的方式,上常态的课、真实的课。不用绞尽脑汁、费心费力地精心准备,尽量避免粉饰与表演,也不要讳疾忌医。

三是教师可以公开要求大家不评价。向大家明确:我上课是为了专业成长,想请大家帮我看看,课堂上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和改变……

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活动中,作为评委参与评课和作为伙伴参与议课会不一样,面对新任教师和面对有经验教师的交流内容也会不一样,但是在观察和思考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是用“慈心慧眼”发现教学现象,洞察课堂教学。要用好教学关怀的“慈心”和好奇心。观课议课要以学论教,要尽可能坐在学生身边,把眼睛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观课者不要冷眼旁观,发现学生有分心现象、有听不懂的地方,在不干扰上课教师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关怀、提醒或指导,给上课教师当助教。慈心生出慧眼,有了对学生的关怀之心,我们就更容易发现同事教学中的困难,锻炼以学论教的观察能力。

二是用联想和想象创造未来。观课时,教师要针对教学问题负责任地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可以来源于结合实践、课程学习或阅读的联想,也可以来源于类似“假如”的设想。这样的思考使我们从观课经历中获得教学经验。

三是基于课堂上有价值的现象展开讨论。讨论课上,教师需要先描述用“慈心慧眼”发现的课堂现象,然后表达自己的理解、愿望和学习热情,讨论时不要指点别人,而是重在分享感知。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参考“五步法”组织议课活动:

第一步,主持人组织参与者填写观课议课记录表,进行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微研究。

第二步,把记录表张贴出来,相互观看、展开讨论。主持人要筛选、提炼出1—2个最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找出对问题研究最到位的主对话者,以及有兴趣参与这个话题的对话者,为即将展开的议课做准备。

第三步,参与者收回自己的记录表,基于刚才的观察与合作交流进行补充完善,形成基于合作学习的新建构。

第四步,上课教师、主对话者、参与对话者就有价值的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进行探究学习。组织议课时,主持人要注意引导对话者聚焦主题,真诚开放,渐渐深入。

第五步,组织主题讨论,对“议课的主要建构”进行提炼小结,并提醒参与者在下一次活动前分享自己的行为改变,追求“议而有变”,让参与者带着收获向前走。

这么多年来,不断研究观课议课,我常常收获来自中小学校一线教师的欣喜反馈:“这让我意识到,我在以前的听评课中很可能非但没帮到他们,还伤害了他们”“这种教研更轻松,更容易专注于研究教学”“与同事相处时少了一份挑剔,多了一份相知和欣赏,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同事的相伴与支持”……

一旦形成了尊重信任、开放包容、合作互助的教师教研文化,教师行走在校园里,就会更舒心,更乐于成长,好老师就会更容易涌现出来。

(作者系成都大学教授)

协同发力打造教研共赢生态

赖海燕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积极探索,全力构建“有组织的校本教研体系”,营造“共建·共生·共享”的教研生态。

主题教研课题化

一些学校的教研课看似热闹,但教研主题缺乏对教学改革关键议题的关照,与学校的育人特色和改革重点脱节,部分教师对教研存在畏难情绪。

为破局,学校组织部分科组用课题研究的模式推进主题教研,成效显著。很多教师接受了系统科研训练,锻炼了科研思维,更加注重实效。这些有益经验在全校迅速推广并不断迭代优化。随着各科组常态化开展主题教研,学校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机制,确立了“学科育人”的总课题,为各科组指明方向。

“有组织的校本教研体系”有效破解了教师教研主题与学校发展方向脱节的问题,教研活动从“零散、分散”的状态转变为“规范引领下的自主探索”,教师教研目标更清晰。

构建教研教学互促流程

新教师不擅长将校本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为此,学校设计“1+8教师研修套餐”,构建教学教研相促进的流程,引导新教师熟悉课标、研读文献、形成教学思路,再进行教学设计、说课讲课与反思,并鼓励新教师总结经验形成微课或论文。

为形成协同作战的文化,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进行分工:年轻教师侧重于夯实基础,资深教师则侧重于提炼主张、撰写论文。同时,学校将“同课异构”拓展为“1—N—1”主题教研模式,围绕同一主题整合多节课并开展深入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主题研究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新教师一进科组,就会跟随老教师承担教研任务,快速养成良好习惯;各科组每年选定重难点去攻克,更加聚焦教学实际问题。此外,教师在规范引领下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生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型与项目。

建设资源支持体系

在“点对点”师徒帮带中,新教师获取的经验和资源相对零散,为此,学校通过资源库建设、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构建了多维度、全方位的资源支持体系。学校建立的共享资源库内容丰富,包括优秀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案例、家庭作业库等,有电子版和纸质版,教师可以随时查阅、使用、更新。

当教师或科组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难题时,学校会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资源支持,积极邀请外部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学校还会综合考虑某些教研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教师、科组将教研重点对标学校教研目标,形成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

(作者系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副校长,宝中初中部党总支书记、校长)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校本教研转型升级

邸士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作为培育“大先生”的土壤,应通过高质量的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学习研究氛围,搭建专业成长平台。然而,当前部分学校校本教研存在“形式化”或者“可有可无”的问题,教研活动多停留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常规层面,缺乏深度与创新性。集体备课实则为“签字会”,评课多是“客套话”,教师参与热情不高,难以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亟须通过教育家精神引领注入新的活力。

在校本教研中践行教育家精神,将其作为“文化基因”,引导教师“心有大我”,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用心教书,培养教育情怀,激发教育智慧。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创设“教学沙龙”研讨、组织教学创新实验等方式,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校本教研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比如,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精准化教学研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研模式;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教研中,需要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学科教研组活动可以设立“教育家精神践行分享”环节,鼓励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课题研究聚焦真实的教育问题,如“课堂教学如何教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学观摩要走出“表演课”的误区,开展常态化课堂观察与诊断;备课组和教研组定期组织议课、赏课活动,让教研活动回归教育本真。

总之,将教育家精神切实内化为每一名教师的专业追求,外化为具体的教研行动,可以让教研聚焦“真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将真正引领校本教研实现转型升级。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四中江东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数字眼”引发教学“蝶变”

束夏梅

  我教语文24年,曾习惯于带领学生整理错字本。但翻看几届学生的错字本,面对那些反复出现的错别字,我反思:仅凭错字本,真的能精准找到并解决每名学生的症结吗?

我尝试借助学校的智慧课堂设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智能系统,以及一些语音诊断、识字诊断、写作诊断APP进行数字诊断辅助教学。这些智能系统就像一台“文字CT机”,能精准扫描学生对每个字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精准定位“病因”,再经错题聚类分析,追踪学生识字发展曲线,预测学习风险。

我的课堂渐渐发生了变化。其间,我被纳入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得安徽省域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分别主持了全国信息技术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素养的实践研究”,安徽省教科院课题“基于国家云平台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实践研究”和“基于国家平台的‘汉字育人’双师课堂实践研究”。

尝到数字诊断的甜头后,我开始在工作室和学校推广这一方法,在学校配备AI(人工智能)课堂反馈智能诊断系统,实现了从“经验传承”到“循证研究”、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的教研转变。

2024年春天,我接到在合肥市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上展示《赵州桥》一课的任务,这堂课成了我职业生涯的另一个转折点。

课前,我利用智慧课堂、智能APP的“数字CT机”进行学情体检。智能诊断结果显示:“举”字最后一笔错误率达78%,“匠”字左右比例失调者占62%,“创举”“洨河”等词语发音错误率达47%……

课中,我针对“举”字开发笔画动画,为“匠”字设计结构拼图游戏,用AR技术拆分“省”字部件。对于多音字“爪”,利用国家平台视频资源助学,推送“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帮助学生自学诊断,为掌握概念薄弱的学生定制AR交互课件。

课后,我把AI课堂反馈系统生成的教学数字画像当作“教学病历”,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我通过弗兰德斯分析系统发现,学生的表达主动性不足;教师提问以评价为主,且问题细碎繁多。结合数字诊断报告及教研团队意见,我进行了二次备课。课后,知识点检测结果显示,预习检测正确率从58%提升至96%,充分证明这场“数字+人工”联合问诊的显著成效。

这堂《赵州桥》,最终获得安徽省数字与教学融合大奖赛一等奖,相关论文获国家级“创新论文”奖。

AI对这节课的贡献是极大的,它能精准定位认知断层之处,但教学策略的选择,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全科医生”,既要能使用数据诊断设备、解读数据报告,又要熟知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如今,我的左手握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右手是AI时代的创新工具,古今智慧相融,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可能。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上一篇:校长如何带领新教师摆脱成长困境

下一篇: 无

校本教研 如何观照教师成长

校本教研 如何观照教师成长

本报记者 冀晓萍 摄

①教师在开展“以学为核心”的观课。

②观课后研修活动进入议课环节。

③教师在填写观课议课记录表

组图为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中心小学观课议课活动现场。

开栏的话

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在强国建设的重要节点上为教师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好老师周刊自本期起设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栏,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深入解读政策、挖掘典型、分享思想。本期关注为“校本教研”,稿件将在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微信公众号进行移动传播,欢迎评论留言;下期将关注“数字化赋能”,欢迎投稿参与分享。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引擎,如何在校本教研机制中观照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赋能教师教研创新?如何让教师从校本教研中获得持久的发展支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一起发现校本教研里藏着的教师成长密码。——编者

创造适合教师成长的教研文化

陈大伟

扫码观看《观课议课理解与教师参与》

主讲人:陈大伟

校本教研是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研究阵地,但是如果不关注教研文化尤其是教师关系建设,校本教研对教学问题的研究是无法深入的,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近些年,观课议课校本研修,以其在教师文化、教研文化中鲜明的反思性、建设性特征,以及关注教师发展、关注日常问题解决的价值趋向,为教师打造了一条专业成长的致远之路。

那么,观课议课是如何促进教师成长的?

建设互学共学教研文化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程(课堂)现象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活动。其核心是,对校本教研文化的关注与优化。

文化塑造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进而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和方法。观课议课提倡的教师参与文化有三个特征。

一是以“学心”观。也就是说,观课议课参与者要保持谦逊的学习者心态,主动学习了解对方,持之以恒地探索学习。这是基于人的局限性的考量,也是教师幸福生活、学生更好成长的需要。一些校本教研中常存在一种“相互教”的错误理念,即授课教师想要给听课教师示范、听课教师想要指导授课教师,而观课议课致力于建设“相互学、共同学”的教研文化。

二是以“益心”研。从字形上看,研是“开石”,打开“石头”是期望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和氏璧”。观课议课致力于有益的发现,达成有益的改善。

三是以“仁心”议。议课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因为爱自己、爱他人。观课议课主张“爱自己,栽培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致力于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开放对话,立己达人。当教师有了专业成长的动力和需要,就能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用平常方式上有难度的课

观课议课活动中,上课教师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选择自己感到困难的课或尝试探索的课,而不是选择得心应手的课。目的是借助上公开课的机会,找到改善教学的方法,发现和实践新的可能。当然,教研具有境脉特征,以参赛为目标的教研和平常的教研活动,在上课的取向上就会不一样,观课议课倡导的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是教师用平常的准备、平常的方式,上常态的课、真实的课。不用绞尽脑汁、费心费力地精心准备,尽量避免粉饰与表演,也不要讳疾忌医。

三是教师可以公开要求大家不评价。向大家明确:我上课是为了专业成长,想请大家帮我看看,课堂上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和改变……

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活动中,作为评委参与评课和作为伙伴参与议课会不一样,面对新任教师和面对有经验教师的交流内容也会不一样,但是在观察和思考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是用“慈心慧眼”发现教学现象,洞察课堂教学。要用好教学关怀的“慈心”和好奇心。观课议课要以学论教,要尽可能坐在学生身边,把眼睛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观课者不要冷眼旁观,发现学生有分心现象、有听不懂的地方,在不干扰上课教师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关怀、提醒或指导,给上课教师当助教。慈心生出慧眼,有了对学生的关怀之心,我们就更容易发现同事教学中的困难,锻炼以学论教的观察能力。

二是用联想和想象创造未来。观课时,教师要针对教学问题负责任地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可以来源于结合实践、课程学习或阅读的联想,也可以来源于类似“假如”的设想。这样的思考使我们从观课经历中获得教学经验。

三是基于课堂上有价值的现象展开讨论。讨论课上,教师需要先描述用“慈心慧眼”发现的课堂现象,然后表达自己的理解、愿望和学习热情,讨论时不要指点别人,而是重在分享感知。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参考“五步法”组织议课活动:

第一步,主持人组织参与者填写观课议课记录表,进行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微研究。

第二步,把记录表张贴出来,相互观看、展开讨论。主持人要筛选、提炼出1—2个最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找出对问题研究最到位的主对话者,以及有兴趣参与这个话题的对话者,为即将展开的议课做准备。

第三步,参与者收回自己的记录表,基于刚才的观察与合作交流进行补充完善,形成基于合作学习的新建构。

第四步,上课教师、主对话者、参与对话者就有价值的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进行探究学习。组织议课时,主持人要注意引导对话者聚焦主题,真诚开放,渐渐深入。

第五步,组织主题讨论,对“议课的主要建构”进行提炼小结,并提醒参与者在下一次活动前分享自己的行为改变,追求“议而有变”,让参与者带着收获向前走。

这么多年来,不断研究观课议课,我常常收获来自中小学校一线教师的欣喜反馈:“这让我意识到,我在以前的听评课中很可能非但没帮到他们,还伤害了他们”“这种教研更轻松,更容易专注于研究教学”“与同事相处时少了一份挑剔,多了一份相知和欣赏,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同事的相伴与支持”……

一旦形成了尊重信任、开放包容、合作互助的教师教研文化,教师行走在校园里,就会更舒心,更乐于成长,好老师就会更容易涌现出来。

(作者系成都大学教授)

协同发力打造教研共赢生态

赖海燕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积极探索,全力构建“有组织的校本教研体系”,营造“共建·共生·共享”的教研生态。

主题教研课题化

一些学校的教研课看似热闹,但教研主题缺乏对教学改革关键议题的关照,与学校的育人特色和改革重点脱节,部分教师对教研存在畏难情绪。

为破局,学校组织部分科组用课题研究的模式推进主题教研,成效显著。很多教师接受了系统科研训练,锻炼了科研思维,更加注重实效。这些有益经验在全校迅速推广并不断迭代优化。随着各科组常态化开展主题教研,学校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机制,确立了“学科育人”的总课题,为各科组指明方向。

“有组织的校本教研体系”有效破解了教师教研主题与学校发展方向脱节的问题,教研活动从“零散、分散”的状态转变为“规范引领下的自主探索”,教师教研目标更清晰。

构建教研教学互促流程

新教师不擅长将校本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为此,学校设计“1+8教师研修套餐”,构建教学教研相促进的流程,引导新教师熟悉课标、研读文献、形成教学思路,再进行教学设计、说课讲课与反思,并鼓励新教师总结经验形成微课或论文。

为形成协同作战的文化,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进行分工:年轻教师侧重于夯实基础,资深教师则侧重于提炼主张、撰写论文。同时,学校将“同课异构”拓展为“1—N—1”主题教研模式,围绕同一主题整合多节课并开展深入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主题研究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新教师一进科组,就会跟随老教师承担教研任务,快速养成良好习惯;各科组每年选定重难点去攻克,更加聚焦教学实际问题。此外,教师在规范引领下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生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型与项目。

建设资源支持体系

在“点对点”师徒帮带中,新教师获取的经验和资源相对零散,为此,学校通过资源库建设、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构建了多维度、全方位的资源支持体系。学校建立的共享资源库内容丰富,包括优秀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案例、家庭作业库等,有电子版和纸质版,教师可以随时查阅、使用、更新。

当教师或科组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难题时,学校会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资源支持,积极邀请外部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学校还会综合考虑某些教研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教师、科组将教研重点对标学校教研目标,形成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

(作者系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副校长,宝中初中部党总支书记、校长)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校本教研转型升级

邸士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作为培育“大先生”的土壤,应通过高质量的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学习研究氛围,搭建专业成长平台。然而,当前部分学校校本教研存在“形式化”或者“可有可无”的问题,教研活动多停留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常规层面,缺乏深度与创新性。集体备课实则为“签字会”,评课多是“客套话”,教师参与热情不高,难以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亟须通过教育家精神引领注入新的活力。

在校本教研中践行教育家精神,将其作为“文化基因”,引导教师“心有大我”,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用心教书,培养教育情怀,激发教育智慧。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创设“教学沙龙”研讨、组织教学创新实验等方式,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校本教研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比如,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精准化教学研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研模式;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教研中,需要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学科教研组活动可以设立“教育家精神践行分享”环节,鼓励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课题研究聚焦真实的教育问题,如“课堂教学如何教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学观摩要走出“表演课”的误区,开展常态化课堂观察与诊断;备课组和教研组定期组织议课、赏课活动,让教研活动回归教育本真。

总之,将教育家精神切实内化为每一名教师的专业追求,外化为具体的教研行动,可以让教研聚焦“真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将真正引领校本教研实现转型升级。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四中江东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数字眼”引发教学“蝶变”

束夏梅

  我教语文24年,曾习惯于带领学生整理错字本。但翻看几届学生的错字本,面对那些反复出现的错别字,我反思:仅凭错字本,真的能精准找到并解决每名学生的症结吗?

我尝试借助学校的智慧课堂设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智能系统,以及一些语音诊断、识字诊断、写作诊断APP进行数字诊断辅助教学。这些智能系统就像一台“文字CT机”,能精准扫描学生对每个字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精准定位“病因”,再经错题聚类分析,追踪学生识字发展曲线,预测学习风险。

我的课堂渐渐发生了变化。其间,我被纳入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得安徽省域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分别主持了全国信息技术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素养的实践研究”,安徽省教科院课题“基于国家云平台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实践研究”和“基于国家平台的‘汉字育人’双师课堂实践研究”。

尝到数字诊断的甜头后,我开始在工作室和学校推广这一方法,在学校配备AI(人工智能)课堂反馈智能诊断系统,实现了从“经验传承”到“循证研究”、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的教研转变。

2024年春天,我接到在合肥市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上展示《赵州桥》一课的任务,这堂课成了我职业生涯的另一个转折点。

课前,我利用智慧课堂、智能APP的“数字CT机”进行学情体检。智能诊断结果显示:“举”字最后一笔错误率达78%,“匠”字左右比例失调者占62%,“创举”“洨河”等词语发音错误率达47%……

课中,我针对“举”字开发笔画动画,为“匠”字设计结构拼图游戏,用AR技术拆分“省”字部件。对于多音字“爪”,利用国家平台视频资源助学,推送“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帮助学生自学诊断,为掌握概念薄弱的学生定制AR交互课件。

课后,我把AI课堂反馈系统生成的教学数字画像当作“教学病历”,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我通过弗兰德斯分析系统发现,学生的表达主动性不足;教师提问以评价为主,且问题细碎繁多。结合数字诊断报告及教研团队意见,我进行了二次备课。课后,知识点检测结果显示,预习检测正确率从58%提升至96%,充分证明这场“数字+人工”联合问诊的显著成效。

这堂《赵州桥》,最终获得安徽省数字与教学融合大奖赛一等奖,相关论文获国家级“创新论文”奖。

AI对这节课的贡献是极大的,它能精准定位认知断层之处,但教学策略的选择,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全科医生”,既要能使用数据诊断设备、解读数据报告,又要熟知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如今,我的左手握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右手是AI时代的创新工具,古今智慧相融,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可能。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