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月 | 附属淮南高新学校师生走进高校,探寻新时代雷锋精神

发布:2025-03-19

2025年3月18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附属淮南高新学校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怀着崇敬与期待,走进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学习雷锋精神之旅。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与高校师生的交流互动,深入挖掘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激励广大党员和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雷锋精神,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uploads/image/2025/03/19/8af6809852df1627e8f8b2191cb1f7da.jpg

/uploads/image/2025/03/19/ba718b2331fd294837c7bfd8cd47edb8.jpg

一、科研创新,守护绿色家园

活动伊始,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院长张世文教授向大家介绍他负责的“绿色稻田水上漂”科研项目。在凤台县顾桥采煤沉陷区,张教授的团队通过创新技术在水上种植水稻,成功打造50亩“漂浮式绿色稻田”,不仅有效利用采煤沉陷区的土地资源,还为当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张世文教授表示,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他鼓励师生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用朴实的言语告诉同学们“做事情不要想,就去做,做着做着路和方向就出来了”“学习要打牢基础,学习也是为未来创新”“拼命的学习当时是苦,回头看看全是甜”“做科学就是要能坐冷板凳”。

张世文教授的话语简单却蕴含哲理,这也是雷锋精神在科研领域的体现,激励师生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用科学技术力量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uploads/image/2025/03/19/966fa52ea84debc10f85420e44584012.jpg

/uploads/image/2025/03/19/478cc9d944d551c0f7c91cf95c03269a.jpg

/uploads/image/2025/03/19/03b4e8c9829bcce72851d7b401295919.jpg

/uploads/image/2025/03/19/a175f58f717826b8d0ab828584968530.jpg

二、“热血青年”,传递生命希望

在活动现场,安徽理工大学学生许梓强虽未能到场,却以视频留言的方式分享他的感人事迹。仅仅一年时间里,他完成两次骨髓干细胞捐献。

许梓强说:“救人一命,是我做过最有意义的事。能用自己的‘生命之源’挽救陌生人的生命,我觉得很幸运,也很浪漫。我们不能在有生之年成为名人,但是可以成为别人生命里的一束光。”他的坚定和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是学习的榜样。

许梓强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也激励着他们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与希望。

/uploads/image/2025/03/19/69b7bd40650ca45ec455d9f756641ed9.jpg

三、支教奉献,做教育的“螺丝钉”

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部支教团团长鲁书妍,也分享了她在陇南支教的经历。在支教期间,鲁书妍深入山区,了解当地学生教育需求,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鲁书妍表示,支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经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她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像雷锋一样,做一颗“螺丝钉”,做一朵扎根大地的蒲公英,在个人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

/uploads/image/2025/03/19/103e3e0fcb4b42a21e39630a9d6712ee.jpg

/uploads/image/2025/03/19/46a652792ba3841ae9ab7595f54e9d76.jpg

通过这次活动,附属淮南高新学校的师生们深刻体会雷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也从张世文教授、许梓强和鲁书妍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持续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此次走进高校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具有深刻意义。科研教授的实干、大学生的担当、支教老师的坚守,全方位展现新时代雷锋精神内涵。活动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教育发展集团希望各附属合作能持续深化拓展此类活动,让雷锋精神引领更多学子成长。

/uploads/image/2025/03/19/618a9c1a0bf033633cb0599d2533e605.jpg

/uploads/image/2025/03/19/af222959ffed93fff5c8fc5e46f564dd.jpg

雷锋月 | 附属淮南高新学校师生走进高校,探寻新时代雷锋精神

2025年3月18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附属淮南高新学校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怀着崇敬与期待,走进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学习雷锋精神之旅。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与高校师生的交流互动,深入挖掘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激励广大党员和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雷锋精神,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uploads/image/2025/03/19/8af6809852df1627e8f8b2191cb1f7da.jpg

/uploads/image/2025/03/19/ba718b2331fd294837c7bfd8cd47edb8.jpg

一、科研创新,守护绿色家园

活动伊始,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院长张世文教授向大家介绍他负责的“绿色稻田水上漂”科研项目。在凤台县顾桥采煤沉陷区,张教授的团队通过创新技术在水上种植水稻,成功打造50亩“漂浮式绿色稻田”,不仅有效利用采煤沉陷区的土地资源,还为当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张世文教授表示,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他鼓励师生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用朴实的言语告诉同学们“做事情不要想,就去做,做着做着路和方向就出来了”“学习要打牢基础,学习也是为未来创新”“拼命的学习当时是苦,回头看看全是甜”“做科学就是要能坐冷板凳”。

张世文教授的话语简单却蕴含哲理,这也是雷锋精神在科研领域的体现,激励师生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用科学技术力量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uploads/image/2025/03/19/966fa52ea84debc10f85420e44584012.jpg

/uploads/image/2025/03/19/478cc9d944d551c0f7c91cf95c03269a.jpg

/uploads/image/2025/03/19/03b4e8c9829bcce72851d7b401295919.jpg

/uploads/image/2025/03/19/a175f58f717826b8d0ab828584968530.jpg

二、“热血青年”,传递生命希望

在活动现场,安徽理工大学学生许梓强虽未能到场,却以视频留言的方式分享他的感人事迹。仅仅一年时间里,他完成两次骨髓干细胞捐献。

许梓强说:“救人一命,是我做过最有意义的事。能用自己的‘生命之源’挽救陌生人的生命,我觉得很幸运,也很浪漫。我们不能在有生之年成为名人,但是可以成为别人生命里的一束光。”他的坚定和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是学习的榜样。

许梓强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也激励着他们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与希望。

/uploads/image/2025/03/19/69b7bd40650ca45ec455d9f756641ed9.jpg

三、支教奉献,做教育的“螺丝钉”

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部支教团团长鲁书妍,也分享了她在陇南支教的经历。在支教期间,鲁书妍深入山区,了解当地学生教育需求,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鲁书妍表示,支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经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她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像雷锋一样,做一颗“螺丝钉”,做一朵扎根大地的蒲公英,在个人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

/uploads/image/2025/03/19/103e3e0fcb4b42a21e39630a9d6712ee.jpg

/uploads/image/2025/03/19/46a652792ba3841ae9ab7595f54e9d76.jpg

通过这次活动,附属淮南高新学校的师生们深刻体会雷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也从张世文教授、许梓强和鲁书妍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持续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此次走进高校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具有深刻意义。科研教授的实干、大学生的担当、支教老师的坚守,全方位展现新时代雷锋精神内涵。活动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教育发展集团希望各附属合作能持续深化拓展此类活动,让雷锋精神引领更多学子成长。

/uploads/image/2025/03/19/618a9c1a0bf033633cb0599d2533e605.jpg

/uploads/image/2025/03/19/af222959ffed93fff5c8fc5e46f564d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