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报》头版头条刊发陈姝校长的文章《中学校长应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发布:2023-11-29

27.jpg

2022年4月14日,《德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第二中学执行校长陈姝《中学校长应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一文。陈姝认为,中学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因此,作为中学校长,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分数成绩上,更不能单单以中、高考作为教育的唯一指向,而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尺度,不断调整办学策略、不断改善办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思考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真正成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具科学精神,又怀人文精神,既守传统美德,又兼现代文明,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爱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德育报》创刊于1991年,系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媒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流媒体,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公开发行出版的、最为专业、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德育报刊。

文章原文如下:

中学校长应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第二中学    陈姝

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基于此,中学教育者应该清楚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教育应该真正追求什么,只有这样,中学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只注重‘智’的培养、忽视‘心’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学生是独特复杂的生命个体,中学教育者不能只将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仅将关注点停留在分数和成绩上,而是要通过引领促使学生获得心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教育应追求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以“四个学会”的目标为导向,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作为教育者、引领者、管理者的中学校长,应不断开拓教育视野,树立大教育观,积极谋划,全力推进中学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8.jpg

引导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是指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促使其掌握一定的学习和探究方法、策略,学会主动获取各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会求知的问题上,教师是主导,课堂是主阵地,教材是主要依据,但当下部分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在课堂上一味用“填鸭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只懂得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知识无法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绩无法转化成能力,学生只能变成学习的奴隶,这不是真正的学会求知。学会求知要求中学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环节、备语言、备作业。在“双减”政策下,保证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放到课堂当中,教师更应该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作业设计和实施、课堂常规管理、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出发,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环节上,一方面中学教师要真正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体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讲求自主学习的广度、合作学习的效度、探究学习的深度,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授课中要讲清知识的“长、宽、高”三个维度。“长”指的是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宽”指的是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高”指的是知识间的深度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有效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鱼”,更重要的是“渔”。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民主、活力、高效课堂,让学生从这里真正学会求知。

帮助学生“学会做事”

在中学教育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而缺乏的是动手实践意愿和能力,有的连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简单的事都不愿意做,甚至不会做。究其原因,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片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学生做事能力的培养,教育中缺乏一种生活元素。中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还应培养学生的做事意识和态度,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促使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将课堂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做事之中,从做事中学会巧妙地处理问题,磨炼自己的意志、耐力,在做事中感知社会和人生。为此,中学教育者应努力营造一种促使学生“做事”的环境。比如,可以开展学生自主课堂活动,“我的课堂我做主”。有人说,把要学的知识讲给别人听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这句话在学生自主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可以制订班级一人一事规章,要求人人有事做,人人做好事。把班级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可以罗列出高中三年应该做的十二件事:至少读二十本好书;养成每天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的好习惯;至少认真完成一项研究;至少发表一篇文章;至少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次比较重要的奖励;至少培养一项体育爱好;培养一种艺术爱好等等。这些事情能促使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使其成为行知合一的合格中学生。

鼓励学生“学会共处”

当代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自我、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缺乏合作精神与宽容之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待人接物,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中学生身心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构建中学生之间的和谐氛围。当今社会,全球化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具有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交往的优秀人才,从而决定了学会共处必然成为中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内容。所谓学会共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包容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和生活。为此,中学教育应首先营造一种由班文化、级文化、楼文化、墙文化、地表文化等构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一迈步、一抬头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文化不仅是一种方向,更是一种情怀,文化的力量能够浸润心灵,让人变得宽厚和怡然。其次,通过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等,为中学生搭建共处的平台,让他们从中学会交流、学会共处。此外,德育工作和教学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学会共处的重要抓手,这样就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立体化的共处合作教育体系。在学校倡导、教师引导和中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下,促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鼓励学生学会共处,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无限乐趣,让他们在敞开心扉的交流过程中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感受合作的力量。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合格的公民。”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只看学业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个人学业上的不足并不一定会影响一生,而品德、人格层面上的缺陷却足以贻害终生。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科学文化知识固然是善,但人的优秀品质更是善之所在。如果倒置过来,中学生只拥有科学文化知识,却不能辨别是非、对错、善恶,不知道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懂得仁爱友善、诚信守礼、忠诚爱国,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中学生,而培养他们的学校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效力,无法真正教育出德智并重、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学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使学生学会做人:第一,加强言传身教,尤其是身教。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如能处处事事以身作则,必然能对学生产生正能量的影响。第二,加强品德教育,品德教育不能只是教条般的说教,而是要通过一些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红色之旅、科教之旅、军事夏令营、成人礼、模拟法庭等,让优秀的品行在这些德育活动中萌发、成长。第三,关注中学生的细节培养,比如,在着装方面要提出大方得体的要求;在走路和说话方面提出文明礼貌的要求;在就餐和坐车方面提出自觉排队、不喧哗的要求等,通过这些细节的雕琢,让每一个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学生。

总之,中学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因此,作为中学校长,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分数成绩上,更不能单单以中、高考作为教育的唯一指向,而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尺度,不断调整办学策略、不断改善办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思考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真正成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具科学精神,又怀人文精神,既守传统美德,又兼现代文明,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爱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陈姝同志简介

陈姝,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合肥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合肥市学科带头人,合肥市巾帼宣讲团成员,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考官,安徽省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体专家,全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2016年8月进入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任副校长,是瑶海区唯一一位人才引进的中学副校长,先后任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东校负责人、合肥六中教育集团(省示范高中)副校长、安师大附属肥西二中执行校长。2019年4月18日,在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召开的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为全省唯一一名初中思政课教师代表在会上进行主题发言。先后被评为市“优秀女教育工作者”、“教坛新星”、“骨干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优质课全国一等奖、“一师一优课”教育部级优课、省微课大赛一等奖、校长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等。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完成课题2项,在国家、省级期刊上先后发表近20篇专业文章(中文核心期刊2篇,国际核心期刊1篇),出版专著3本。在全国各地做过多场讲座,获得广泛好评。

29.jpg

《德育报》头版头条刊发陈姝校长的文章《中学校长应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27.jpg

2022年4月14日,《德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第二中学执行校长陈姝《中学校长应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一文。陈姝认为,中学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因此,作为中学校长,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分数成绩上,更不能单单以中、高考作为教育的唯一指向,而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尺度,不断调整办学策略、不断改善办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思考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真正成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具科学精神,又怀人文精神,既守传统美德,又兼现代文明,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爱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德育报》创刊于1991年,系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媒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流媒体,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公开发行出版的、最为专业、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德育报刊。

文章原文如下:

中学校长应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第二中学    陈姝

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基于此,中学教育者应该清楚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教育应该真正追求什么,只有这样,中学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只注重‘智’的培养、忽视‘心’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学生是独特复杂的生命个体,中学教育者不能只将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仅将关注点停留在分数和成绩上,而是要通过引领促使学生获得心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教育应追求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以“四个学会”的目标为导向,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作为教育者、引领者、管理者的中学校长,应不断开拓教育视野,树立大教育观,积极谋划,全力推进中学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8.jpg

引导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是指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促使其掌握一定的学习和探究方法、策略,学会主动获取各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会求知的问题上,教师是主导,课堂是主阵地,教材是主要依据,但当下部分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在课堂上一味用“填鸭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只懂得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知识无法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绩无法转化成能力,学生只能变成学习的奴隶,这不是真正的学会求知。学会求知要求中学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环节、备语言、备作业。在“双减”政策下,保证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放到课堂当中,教师更应该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作业设计和实施、课堂常规管理、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出发,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环节上,一方面中学教师要真正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体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讲求自主学习的广度、合作学习的效度、探究学习的深度,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授课中要讲清知识的“长、宽、高”三个维度。“长”指的是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宽”指的是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高”指的是知识间的深度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有效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鱼”,更重要的是“渔”。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民主、活力、高效课堂,让学生从这里真正学会求知。

帮助学生“学会做事”

在中学教育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而缺乏的是动手实践意愿和能力,有的连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简单的事都不愿意做,甚至不会做。究其原因,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片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学生做事能力的培养,教育中缺乏一种生活元素。中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还应培养学生的做事意识和态度,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促使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将课堂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做事之中,从做事中学会巧妙地处理问题,磨炼自己的意志、耐力,在做事中感知社会和人生。为此,中学教育者应努力营造一种促使学生“做事”的环境。比如,可以开展学生自主课堂活动,“我的课堂我做主”。有人说,把要学的知识讲给别人听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这句话在学生自主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可以制订班级一人一事规章,要求人人有事做,人人做好事。把班级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可以罗列出高中三年应该做的十二件事:至少读二十本好书;养成每天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的好习惯;至少认真完成一项研究;至少发表一篇文章;至少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次比较重要的奖励;至少培养一项体育爱好;培养一种艺术爱好等等。这些事情能促使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使其成为行知合一的合格中学生。

鼓励学生“学会共处”

当代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自我、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缺乏合作精神与宽容之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待人接物,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中学生身心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构建中学生之间的和谐氛围。当今社会,全球化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具有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交往的优秀人才,从而决定了学会共处必然成为中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内容。所谓学会共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包容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和生活。为此,中学教育应首先营造一种由班文化、级文化、楼文化、墙文化、地表文化等构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一迈步、一抬头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文化不仅是一种方向,更是一种情怀,文化的力量能够浸润心灵,让人变得宽厚和怡然。其次,通过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等,为中学生搭建共处的平台,让他们从中学会交流、学会共处。此外,德育工作和教学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学会共处的重要抓手,这样就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立体化的共处合作教育体系。在学校倡导、教师引导和中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下,促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鼓励学生学会共处,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无限乐趣,让他们在敞开心扉的交流过程中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感受合作的力量。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合格的公民。”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只看学业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个人学业上的不足并不一定会影响一生,而品德、人格层面上的缺陷却足以贻害终生。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科学文化知识固然是善,但人的优秀品质更是善之所在。如果倒置过来,中学生只拥有科学文化知识,却不能辨别是非、对错、善恶,不知道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懂得仁爱友善、诚信守礼、忠诚爱国,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中学生,而培养他们的学校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效力,无法真正教育出德智并重、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学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使学生学会做人:第一,加强言传身教,尤其是身教。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如能处处事事以身作则,必然能对学生产生正能量的影响。第二,加强品德教育,品德教育不能只是教条般的说教,而是要通过一些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红色之旅、科教之旅、军事夏令营、成人礼、模拟法庭等,让优秀的品行在这些德育活动中萌发、成长。第三,关注中学生的细节培养,比如,在着装方面要提出大方得体的要求;在走路和说话方面提出文明礼貌的要求;在就餐和坐车方面提出自觉排队、不喧哗的要求等,通过这些细节的雕琢,让每一个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学生。

总之,中学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因此,作为中学校长,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分数成绩上,更不能单单以中、高考作为教育的唯一指向,而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尺度,不断调整办学策略、不断改善办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思考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真正成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具科学精神,又怀人文精神,既守传统美德,又兼现代文明,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爱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陈姝同志简介

陈姝,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合肥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合肥市学科带头人,合肥市巾帼宣讲团成员,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考官,安徽省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体专家,全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2016年8月进入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任副校长,是瑶海区唯一一位人才引进的中学副校长,先后任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东校负责人、合肥六中教育集团(省示范高中)副校长、安师大附属肥西二中执行校长。2019年4月18日,在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召开的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为全省唯一一名初中思政课教师代表在会上进行主题发言。先后被评为市“优秀女教育工作者”、“教坛新星”、“骨干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优质课全国一等奖、“一师一优课”教育部级优课、省微课大赛一等奖、校长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等。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完成课题2项,在国家、省级期刊上先后发表近20篇专业文章(中文核心期刊2篇,国际核心期刊1篇),出版专著3本。在全国各地做过多场讲座,获得广泛好评。

29.jpg